top of page
4T7A5609.jpg

歷史文化

HISTORY & CULTURE

和平島的獨特之處・自然地景與人文地景完美融合之境

和平島為臺灣進入全球歷史的重要的歷史場景,3000 年史前的圓山文化及鐵器時代遺址。17 世紀大航海時代起便登上世界舞台。平埔族原住民、中國漁民、西班牙人、荷蘭人、日本人等,在和平島留下了多種歷史文化的交疊與故事。

人們生活時利用自然資源留下的人文史蹟,例如海女文化便是和平島最美的人文地景。以地方美學為老景點賦予新生命,致力推廣永續旅遊,透過環境教育、深度體驗、在地選物店,帶動地方產業與環境共好。

1626
|
1642
​西班牙時代

1626年,西班牙人占領北臺灣雞籠,進行貿易和傳教工作,也此做為拓殖據點。

 

為了防衛與興建,於和平島建立了聖薩爾瓦多城、三座堡量及諸聖修道院,開啟了北部走入大航海時代的開端。近年中研院及西班牙考古隊共同進行考古作業,於修道院內外發現15具墓葬,且挖掘到的不只是荷西時期,更發掘距今3000多年的圓山文化、鐵器時期深埋至今的文化遺跡。

1626-1642.png
1626-1642_1.png

400年前

400年前的和平島為凱達格蘭巴賽人的大雞籠社聚落,巴賽人活躍的對外交流與擁有優秀海洋貿易能力,與鄰近的中國沿海與日本皆有往來。

400.png

1642
|
1668
荷蘭時代

1642年荷蘭人擊退西班牙人,改聖薩爾瓦多城為北荷蘭城,為重商主義,少治理,在地居民古諺:三口灶養一個兵,顯示當時賦稅沈重。

1662年被鄭軍擊敗,退出臺灣。惟明鄭時期經營重心在南部,以致荷蘭人人1664年捲土重來,重新占領雞籠(和平島),重建北荷蘭城。

1642-1668.png

1662
|
1683
明鄭時代

1668年荷人除了受明勢力攻擊,最主要是大清帝國實施遷界令,荷蘭人無利可圖下,離開臺灣。

 

和平島公園內的「蕃字洞」據載留有最後離開的荷人刻畫印記,因年代久遠,已風化侵蝕殆盡。古諺的「北社寮安平」,則說明和平島很早就發展的時代意義,不亞於臺南的安平。

1662-1683.png

1684
|
1895
清領時代

清領初期對台治理,仍多採取被動防制政策,因渡臺禁令,不得攜帶女眷,產生諺語「有唐山公,無唐山媽」,許多漢人與母系社會的凱達格蘭人女子結婚。

乾隆23年(西元1758年),令熟番歸化漢習,賜姓:潘、陳、流、帶、李、王、錢、林、斛、蠻等姓,巴賽人也在過程逐漸漢化。19世紀後期,西方列強覬覦雞籠礦產,外國勢力多次進犯,1875年,雞籠正式設治,並取「基地昌隆」之意改名為基隆,1884年清法戰爭,法國人便曾占領和平島數個月。

1684-1895.png

1895
|
1945
日本時代

1895年甲午爭後,臺灣歸屬於日本,和平島行政區域名為社寮町,和平島南側建立當年臺灣最大的漁港——基隆漁港(今正濱漁港與和平島漁港),並在和平島與臺灣本島之間建立臺灣第一座跨海大橋——基隆橋(今和平橋),和平島當年外來移民有日本、沖繩、韓國,為東亞文化交流的盛地,漁業也邁向現代化。

1895-1945.png

1945

二次世界大戰,基隆港與和平島成美國盟軍轟炸目標,許多設施受到毀壞,二戰結束,臺灣由中華民國接管。

 

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,自基隆港登陸,社寮島改名和平島,開啟島內重大移民潮。和平島在日人建設下,已是北部最大的漁港之一,成了漁業從業人員聚集地,宜蘭人、恆春人、阿美族遠從各地來此工作,和平島人口銳增,爾後隨漁業沒落,出海捕不到魚,1980年末期,年輕人紛紛向外移居、求學、就業,尋找新的機會。

1945.png

1987

和平島擁有許多豐沛的歷史刻痕、生態資源,年輕世代對於鄉土關懷之際,大和平島產業風貌正在轉型,注入新的動能,永續旅遊、環境教育、藝術創生,在許多團隊的努力下,持續書寫新的歷史。

1987.png
bottom of page